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OCC2007]代谢综合征的再认识 吴兆苏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7/5/29 15:12: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代谢综合征(MS)是以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型肥胖等多种主要疾病或危险因素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一组临床征候群。尽管现在对MS的本质和起因还了解不深,但对它的危害性医学界已取得共识:与代谢有关的多种疾病或致病因素同时出现在一个个体身上,它们互相协同作用,产生了比单一病因作用强得多的致病(主要是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作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安贞医院
流行病学研究室       

代谢综合征(MS)是以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型肥胖等多种主要疾病或危险因素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一组临床征候群。尽管现在对MS的本质和起因还了解不深,但对它的危害性医学界已取得共识:与代谢有关的多种疾病或致病因素同时出现在一个个体身上,它们互相协同作用,产生了比单一病因作用强得多的致病(主要是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作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MS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MS的定义比较混乱。从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MS工作定义以来,各国有关研究机构相继提出了10余种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认为MS是代谢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个体的聚集。但对MS的组成成分及其致病强度各家看法不一致,因此各家提出的MS定义和诊断标准不一致。这给流行病学研究(尤其是对比性研究)和临床实践带来了困难。

第二,开展MS研究能不能对心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提供比传统的(即单个危险因素及其组合的致病作用)研究得到更有价值的结果?Greenland认为要明确这一点需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在诸多问题中有三个关键性的问题:①MS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AS)的中间环节还是根本原因?从病因-疾病的因果链看,MS与AS之间的联系的强度低于单个危险因素或危险因素组合与AS之间的联系。现有的关于MS与AS之间的联系的证据远没有达到流行病学中关于证明因果关系的8条标准。因此目前不能证明采用MS的概念在认识病因和发病机制上优于单个危险因素或危险因素组合的概念。②采用MS概念能否提高对心血管病的预测呢?过去研究结果的答案是不能。现在的一致看法是用弗莱明翰模型(量表)或其他类似模型预测心血管病事件明显优于用MS来预测。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模型是根据长期的前瞻研究结果得到的,而用MS预测心血管病事件的前瞻研究尚未开展。另外,至少有5项在不同人群中开展的研究表明,MS本身并不能提供比综合各种CVD危险因素更多的信息。③临床医生采用MS概念诊治病人是否能取得比采用其他认定和处理CVD危险的方法更好的效果,并能进一步改善病人的转归?答案是目前还没有研究结果可以证明采用MS概念诊治病人比用现有的CVD发病危险量表(包括危险分层)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根据以上分析,最近以Richard Kahn为代表一组研究者对MS是否存在和有没有必要采用MS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质疑,主要有:①代谢综合征不符合医学上关于“综合征”的条件;②MS的诊断缺乏生物学基础;③MS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预测价值不高;④“总体”的作用比不上各组成部分相加的总和的作用;⑤MS的临床应用没有科学证据;⑥给某人诊断为MS会给医生和病人带来很多误解。因此,他们把MS比作“皇帝”穿了一件看不见、摸不着(即没有实际意义)的“新衣”。

 综上所述,尽管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卫生决策机构都对MS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已发表了不少文章,希望在掌握了MS的规律后我们就可以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现在看来还为时过早,因为将MS的概念用于指导CVD临床治疗和人群预防还十分缺乏循证的依据。另外,从病因角度讲,非代谢性的心血管病的病因比代谢性的病因多得多。他们的致病作用也十分强,尤其是吸烟、少运动和心理压力等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些非代谢性的因素起着关键性的致病作用。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和防治的任务更为艰巨。而这些因素在MS的概念中根本没有涉及。因此即使MS的问题得到全部阐明和解决,人类征服心血管病的目标仍然遥远。因此,国际上有远见的专家认为,与其耗费精力反来复去地讨论各式各样的定义,还不如停止有关孰优孰劣的争论,把精力集中于探讨危险因素(经典的和新发现的)及其组合的致心血管病的机制和作用。尤其不要忘记对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非代谢性危险因素的致病作用的研究。我们认为,MS的提出加深了对危险因素聚集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以下几点现在医学界已达到了共识:①某些“代谢性”危险因素倾向于共同存在并非是机遇所致;②这些危险因素单个或多个联合作用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发病危险;③现在还没有针MS本身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治疗只能针对组成MS的各个危险因素;④在发现一种危险因素存在时要主动寻找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对于并存的危险因素必须关注并予以更积极的治疗。因此MS的提出和研究对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不过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它优于其他概念的不可替代性,但也没有证据证明它毫无价值。

结论:MS的提出加深了对危险因素聚集重要性的认识,但并非是医学上的革命性创举,而只是人类在征服心血管病和代谢疾病征程中的一次重要努力。人类征服心血管病的路程还十分遥远,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参 考 文 献
1. Grundy SM, Brewer HB, Cleeman JI, et al. Defini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Circulation. 2004;109:433-438.
2. Greenland P. Crit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metabolic syndrome. Circulation;112:3675-3676.
3. Kahn R, Buse J, Ferrannini E, et al.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ime for a critical appraisal. Diabetes Care. 2005;28:2289-2304.
4. Kahn R. The metabolic syndrome (emperor) wears no clothes. Diabetes Care. 2006;29:1693-1696.
5. Reaven G. Insulin resistanc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Circulation. 2005;112:3030-3032.
6. Grundy SM. Does the metabolic syndrome exist? Diabetes Care. 2006;29:1689-1692.

 

版面编辑:admin


代谢综合征MS糖代谢异常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