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国际循环e周快报第44期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2/10/14 17:42:13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AHA/HRS/AACCN在Circulation上联合发布在线声明称,若临床医生可以为ICD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社会支持,ICD植入后将会有更好的结局。Emory大学的Sandra Dunbar教授介绍,随着ICD的广泛使用,制定一个整体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包括对患者的宣教和心理支持。研究证实13%~38%的ICD患者存在焦虑,而54%植入时存在焦虑的患者,至少持续焦虑1年。应当对这些患者进行筛查和治疗。声明还指出,很多患者高估了ICD获益而低估了其风险,使患者减少了威胁感,而增加了其心理价值。


  他汀种类选择,强效降脂是关键,安全性良好是保证
  ----------------
  <他汀种类选择,重在强效降脂>
  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携手发布的欧洲首个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指出,根据现有数据,LDL水平绝对降低至1.8 mmol/L(小于约70 mg/dL) 或至少相对降低50%在减少心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最佳获益,因此对于心血管极高危患者,目标值为LDL-C<1.8mmol/L(70 mg/dL)和/或下降≥50%。鉴于他汀的临床获益主要取决于其降低LDL-C的程度,因此他汀种类的选择依赖于LDL-C降低的程度。VOYAGER荟萃分析显示,对高危患者,瑞舒伐他汀 20mg使LDL-C降低50%;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JUPITER试验再次强有力地证实,瑞舒伐他汀20 mg可强效降低LDL-C达50%,这与多项试验所显示的阿托伐他汀80 mg降低LDL-C的效应相当。而数十年来,已有临床试验证明,他汀剂量与肌病和/或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率存在直接关联,2011年加拿大Anne Holbrook等利用加拿大/美国联合数据进行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亦证实,肌肉损伤与他汀剂量相关,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瑞舒伐他汀20 mg的应用使得我们在获得强效降脂益处的同时,可以避免使用高剂量他汀引起的肌肉损伤发生率上升。
  <瑞舒伐他汀低剂强效,肌肉安全性良好>
  2003年,随机多中心STELLAR试验发现,在实现更佳降脂疗效的前提下,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和帕伐他汀在肌病发生率上无差异。同年,Brewer HB等的回顾性分析显示,与其他四种他汀相比,在同等剂量下瑞舒伐他汀的降脂疗效优于其他他汀,但发生肌病的患者比例并未增加。2006年,Douglas P. Zipes等分析了瑞舒伐他汀上市后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的文献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DA AERS)的数据,发现瑞舒伐他汀的肌病发生风险低于其他他汀上市初期。2007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James Shepherd等发表的多国临床试验项目包含33项临床Ⅱ期~Ⅳ期试验,瑞舒伐他汀5~40 mg与其他他汀的肌病发生率均较低(0%~0.3%)。随后,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JUPITER试验证实,瑞舒伐他汀与安慰剂相比并未显著增加肌病,且瑞舒伐他汀治疗使LDL-C降低至<50 mg/dl的患者其肌痛、肌无力和肌病的发生率与LDL未降至<50 mg/dl的瑞舒伐他汀治疗患者无显著差异。2010年,四国健康护理数据库荟萃分析显示,与其他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未显著增加院内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率。所有这些研究或分析均证实,瑞舒伐他汀低剂强效同时肌肉安全性良好。
  <影响他汀肌肉安全性的潜在因素>
  研究发现,他汀治疗所介导的肌毒性除了受年龄、性别、肝肾功能、他汀剂量等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外,他汀的亲水性或亲脂性也对其产生影响。亲脂性他汀进入组织的能力更强,亲水性他汀虽然扩散能力较差,但由于可以激活进入肝脏组织的特殊通道,如有机阴离子运输多肽-C,从而具有肝脏选择性,使得进入肝脏组织的能力与亲脂性他汀相当,因此降脂能力相当,但进入肝脏外的其他组织如肌肉组织的能力差于亲脂性他汀,因此其在肌肉组织中的浓度较低。瑞舒伐他汀含有一个极性基团,具有亲水性,其与亲脂性他汀相比,在肌肉组织中的效应较小,这一特性决定了其肌毒性较小,肌肉不良事件更少。他汀的肌肉毒性还受到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CYP450 3A4抑制剂与通过CYP450 3A4代谢的他汀联用,增加了肌肉不良事件的风险。瑞舒伐他汀不经过CYP450 3A4代谢,大大减少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概率,肌肉安全性更佳。
  【关注微博】
  “国际循环网”新浪网官方微博已经开通,定期向读者传达心血管领域会议信息和最新学术进展,时效快、互动性强。微博地址http://weibo.com/icirculation,欢迎加关注!


  【名家访谈录】
  陈晓敏教授:宁波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教授,宁波大学医学院内科硕士点负责人和硕士生导师。《国际循环》记者于第6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现场对其进行了采访。
  分叉病变介入策略及最新进展
  ----------------
  <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数量>
  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由于病变位于两支甚至多支血管的交叉部位,干预时需要兼顾主支和分支血管,处理非常棘手。因此在操作技术上有很高要求,介入治疗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再狭窄的发生率也较高。目前主张尽可能简单的操作,由此便存在单支架与双支架之争。
  <IVUS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通过IVUS对分叉病变进行详尽检查,可得出许多准确的参数。PCI术后的IVUS检查,亦有助于了解支架对病变的覆盖情况、测量最小支架内面积、观察支架有无膨胀不全及优化手术结果等。在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时,IVUS的应用尤其重要。因此,IVUS对分叉病变行PCI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最新进展>
  就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器械而言,近年来出现了不少针对性新支架。然而,这些支架还欠缺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据,临床推广应用尚需一定时日。另一方面,分叉病变治疗技术,尤其是双支架置入技术方面,有较多策略选择,且有许多改进:①必要性T支架技术;②T支架术、V支架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改良T支架术及TAP技术等;③Crush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众多改良术式;④Culotte技术。
  >>请登录国际循环www.icirculation.com,聆听更多专家访谈录音,浏览中英文对话全文。
  【JACC精选】
  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IHD:关系难以捉摸
  ----------------
  目前慢性缺血性心脏病(IHD)的病理生理模型着重于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识别和清除。Marzilli及同事对包括预后不良影响在内的一系列证据进行了综述,这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只是IHD复杂多因素病理生理过程如炎症、微血管冠状动脉功能不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栓形成和血管新生中的一个元素。(J Am Coll Cardiol. 2012;60(11):951-956.)
  心脏手术后的无症状脑损伤
  ----------------
  心脏术后出现的无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目前知之甚少但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并发症。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进展,已经可以证实围术期“无症状脑损伤”的发生。Sun及同事认为,在研究工作中,术后MRI病灶的出现可以作为脑损伤的一种比较客观的标志物。(J Am Coll Cardiol. 2012;60(9):791-797)
  TAVR后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
  在PARTNER 1A试验中,与男性相比,女性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中的获益大于外科手术。Humphries及同事回顾了在2个大型中心接受TAVR的641例连续患者的结果。女性大血管并发症较多,但死亡率较低。结果提示,TAVR可能是老年主动脉瓣狭窄女性首选的治疗方法。(J Am Coll Cardiol. 2012;60(10):882-886.)
  >>详阅《国际循环》9月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版面编辑:赵书芳  责任编辑:张乐



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卒中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